本文为《经济日报》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辟的“为新城新区建设献一计”栏目系列文章之一。
东莞松山湖:从产业园区迈向产业新城
说起松山湖,不少人也许并不了解。不过,提起这里正紧锣密鼓施工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可谓知者众多。此前,社会上有不少关于华为迁离深圳的传闻,而松山湖就是华为终端总部要迁入的目的地。虽然传言多有不实,但松山湖对企业的吸引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松山湖魅力几何?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它的定位和历史谈起。
据了解,松山湖园区位于“广深港”黄金走廊腹地,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园区致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广东东莞发展模式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抓手。
在2000年之前,东莞松山湖地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环境和资源特征并没有过人之处。当时,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带动下,东莞出现不少生产制造业集聚的经济强镇。当地政府希望众多活跃的民营经济体能成为城市发展长久的推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松山湖(生态园)应运而生。作为城市政府主动参与整合地区经济产业架构和提供更完善创业服务的尝试,松山湖实现了从最初的产业园区到新城的转变。2001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成立,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6年,东莞生态产业园成立,规划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2010年9月,松山湖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生态园获批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2014年12月,当地政府决定将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统筹发展,打造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和创新中心。
松山湖园区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生态与产业并举,创业与宜居并存”的规划理念,采用最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域布局,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设施有机融合,为当地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相关专家表示,为满足特定目标人群的需求,松山湖园区采用自行车和机动车道分离设计,人行道设置在有场所连接需求的地段。城市密度和高度、公共中心和滨水绿地格局,自上而下造就了舒缓的生活节奏,使新城成为社会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具体配套上,园区拥有万科生活广场、创意生活城等购物场所,已建成投入使用公租房3849套,正在建设公租房约8000套。教育方面,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中心小学、艺鸣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形成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完善教育链条。互联网服务方面,打造智慧园区,免费WiFi已覆盖面积达20平方公里,预计今年可以实现园区全覆盖。文化生活方面,定期举办松湖大讲堂、松湖LIVE等文化品牌活动。
松山湖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此前表示,当前,整个松山湖地区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园区型城市,而是寻找融合推进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高端路径,松山湖地区将进入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共同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新阶段。
2000年前后位于东莞中部毗邻深圳宝安光明的松木山水库是东莞市的备用水源地之一,借助浅丘地形,形成了7平方公里狭长的水面和完全自然的驳岸湿地生态系统,土地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环境和资源特征并没有过人之处。与此同时珠三角在整个世界贸易生产网络中由于人力、环境、资源等综合成本的比较优势日益成为世界工厂。经过近20年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被动形成了这里的城镇面貌,提供着从业人群的基本生活场景。
而受这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城镇化影响最深刻、最典型的正是东莞,2000年共有28个镇、和4个核心城区构成的东莞GDP为600亿上下,而其中生产制造业积聚的众多经济强镇不但个体领先(2001年虎门镇GDP东莞第一约32亿),镇的整体经济贡献也超过80%以上。东莞市政府迫切地希望能够为这种经济模式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未来,令众多活跃的民营经济体能够更有效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推进力,同时政府希望能够参与产业转型和服务业的供给,并代言未来东莞城市的新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5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松山湖新城应运而生,作为城市政府主动参与整合地区经济产业架构和提供更完善创业服务业的一种空间尝试。松山湖也实现了从最初的产业园区到新城的转变,先后以城市设计思维和工作方式完成了10余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继而通过中心区、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来进一步落实城市系统、功能和环境的整合,更为关键的是以城市设计搭建的建筑集群设计和伴随性城市设计工作模式保障了项目级别的具体功能空间和城市系统的落地对接和标准统一,这种以技术伴随服务和多专业渗透反馈的方式令城市设计的执行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设计团队最初构想的城市各项系统(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大公园系统、综合交通系统、游览路径系统)、整体风貌(科技共山水一色)、功能结构(多版块、多中心)、设施以及公共意向(公园中的城市)等纲领性的理想被一一实现,而在这个特征性的新城结构基础之上是不断生发出来的多元项目,中央商务区、东莞理工大学、中心公园、总部基地、北部工业区、滨湖研发区、居住板块等等成为松山湖完整城市职能的有机构成。松山湖也由此实至名归地成为东莞中心城区三位一体(莞城、同沙水库、松山湖新城)中对接和吸引深圳产业外溢转移的重要窗口。
今天看来,松山湖新城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落子是积极成功的,顺应了东岸产业发展的诉求和趋势,发挥了自身的特长也实现了区域目标。
从规划师的角度回顾松山湖新城接近20年的构思、设计、建造、运营历程,最为感慨的是意在笔先的决定性作用,这里不光是规划设计师,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种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的共识,构成了这个不断打磨和逐步鲜明的生态科技新城的意念,随后的所有行动都围绕这个意念展开。
此外,充分授权城市设计和通过城市设计的平台来整合各种将会对实际城市建成品质有关的部门和团队,通过几届新城管委会的努力,在不同阶段各司其职,城市设计的任务和角色也不断地适应新城生长的需求变化,从概念构思的讨论者、到总体方案的提供者、到具体详细方案的修订者、再到实施环节的导控者,提供了城市生长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必要技术投放,并完成专业之间(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建筑师、景观师)的传递和反馈。这也是新城建设实践中最关键的时间、团队、角色分配投放组合,奠定了新城城市设计的服务质量和建成效果。
在松山湖的现有基础上未来可以通过责任规划师、设计师的制度,在新城开始建设伊始就确立这种有可能长达十年以上的职业身份,更好的来确保城市设计对于各个要素环节的控制力和整体一致性。
——中规院松山湖新城建设项目组负责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孟 飞)
相关链接:
•避免走“边拥堵边治理”的城市交通发展老路——下活城市交通一盘棋
•李迅: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专递
•来!我们一起数一数《国际城市规划》首期汇智沙龙都“汇”了哪些“智”:)
•全域绿色空间规划的技术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实践探索
•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新区双轮驱动下的交通思考——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实践探索
•西南山地新区建设理念下的全域空间规划尝试——以《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空港-嵩明片区总体规划》为例│PPT STORE•知识库
•PPT STORE•知识库│新常态下国家新区规划的再审视——基于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修改
•会议专递│彭晓雷:一张蓝图绘到底——中规院在贵州贵安新区的实践与探索
•成果│贵安新区核心区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2013-2030)
更多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相关主题海量微信文章